小玩具开启高H_疯狂试爱三_厨房一次又一次的索要刷碗总正式版V80.32•Apple热门•Apple热门
English| 中建网群|
公司快讯
公司快讯
集团新闻
国资动态
行业快讯
专题专栏
通知公告
公司快讯
首页>> 新闻中心>>公司快讯
小玩具开启高H圆桌|习近平时隔五年再访欧洲:战略考量、外交布局与中欧关系前景
字号:[ ]

当地时间5月5日下午,习主席乘专机抵达巴黎,当地华人和市民热烈欢迎。   新华社 图

5月5日至10日,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武契奇、匈牙利总统舒尤克和总理欧尔班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了对上述三国的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也是习主席第三次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第二次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首次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

当地时间5月5日下午,习主席乘专机抵达巴黎,法国总理阿塔尔等法国政府高级代表热情迎接。

今年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此访对双边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首个全面战略伙伴,中塞领导人将探讨提升中塞关系定位,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此外,今年也是中匈建交75周年,此次里程碑式的访问将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

“此次访问是近5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欧洲,对推动中国同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以及中欧关系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动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此前介绍称。

去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双方各层级交流对话全面重启,全面激活了各领域的对话合作,中欧关系呈现稳中向上的良好势头。与此同时,受到地缘政治、经济恢复等因素叠加影响,中欧之间也涌现出不少新的挑战。此访期间,习近平主席也将应约同马克龙总统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随着乌克兰危机进入第三年,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否发生微妙变化?中欧双方能采取哪些措施管控经贸冲突?今年跨大西洋的两场大选,即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以及11月的美国大选,将如何影响中欧关系的走向?此次访问前后,中欧双方又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战略互信?

为对此访所透射出来的中国对外战略考量、外交政策布局以及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等做深入分析,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特邀部分长期从事欧洲问题及中欧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四位学者来自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智库,正致力于联合其他机构共同打造“中国欧洲研究智库网络”,并将于年底前推出名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中欧关系”的重磅联合研究报告。

以下即此次圆桌讨论的实录。

专家简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崔洪建: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丁纯: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

简军波: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赵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国际关系室主任、研究员

此访意在推动中欧关系“稳中向前”

崔洪建:习主席此访既是从中国对欧政策的基本原则出发、推动大国关系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外交行动,也是根据当前中欧关系的主要特点推动双边关系在稳定基础上实现向上向前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中欧不同程度地受到地缘经济转型、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中欧合作的战略价值、政治意义、经贸需求和文明内涵不断上升。

具体到此访三国,中法关系历来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和稳定性,双边高层互动既能体现中法、中欧增强政治互信、维护战略稳定的高度,又能展现拓展经贸合作、夯实共同利益的广度,还能挖掘推进人文对话、实现文明互鉴的深度。因此访法意在体现中欧关系的战略高度、经贸广度和人文深度,有效抑制近年来欧洲内部有关对华“三重定位”、“减少依赖”以及“去风险”等错误认知和行为。

塞、匈两国是中国在欧洲方向开展长期务实合作的重要对象,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等框架下,双方不仅有着传统友好关系、稳固的政治互信基础,还拥有经贸合作、社会交往的切实成就,对两国的访问不仅将进一步促进合作,提升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积极面,还将为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提供典范,为当前欧洲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对华政策讨论提供更多的正向指引。

简军波:此次习主席访欧,是中欧关系自2022年底以来持续趋暖的最新发展,是历经疫情和面临俄乌冲突,重新恢复和巩固正常双边关系的重要步骤,也是国际局势急剧变化背景下,中欧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努力。

具体而言,习主席访法是为了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推进双边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上层楼,在中法关系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中法关系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双方追求合作共赢,也能为解决国际热点和全球治理问题做出贡献。

匈、塞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国家,其中匈塞铁路建设正在推进,塞尔维亚段和匈牙利段将分别于今年年底和明年竣工。其中,匈牙利是欧盟内的友华国家,在欧盟内和国际场合愿意为我国发声,今年下半年还将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因此积极巩固中匈关系,也将利好中欧关系发展。塞尔维亚因历史上与我国有在不结盟运动中合作及共同抵抗北约的经历,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上两国也具共同利益,中塞关系具有结构性友好因素。

赵晨: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而法国也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习主席此访可视为对去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的回访,中方也意图和一个更具战略自主性的法国,重新确立中法关系以及中欧关系里程碑式的新起点。

塞尔维亚、匈牙利这两个中东欧国家是传统上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甚至是欧洲内部最“亲华”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两国在政治上以及对世界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与中国较为一致。同时,匈、塞也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最积极的两个欧洲国家。去年,中国成为匈牙利最大外资来源国,是塞尔维亚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双方经贸往来密切。此次访问也将继续提升匈塞两国对华友好与信任度。

中欧在此访期间将如何讨论俄乌冲突?

崔洪建:在俄乌、巴以两场冲突延宕并可能升级的背景下,欧洲的内外安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欧洲人的世界观、秩序观和安全观受到巨大冲击,并影响到其对中欧关系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后果:一方面欧洲对中方在冲突中发挥大国作用、帮助欧洲实现停火止战的期待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又出于其对中国外交和中俄、中伊关系的片面认识,认为中方没能满足欧方期待,为此提出要“将中国对冲突立场与中欧关系挂钩”的错误观点。同时欧方认为俄罗斯在将“能源武器化”,由此担心中国也会将“市场武器化”,给欧洲带来新的安全风险,进而提出对华“去风险”的政策目标。

中方对俄乌和巴以两场冲突的立场明确、政策连贯,既强调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持,提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明确主张,又根据事态变化发展与各方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劝和促谈,希望尽早实现停火止战并转向政治解决。中欧在对冲突性质的认识、与危机的相关性以及促和的方式上有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双方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就尽快实现停火、推动政治解决和减少外溢影响等开展对话与合作。习主席访欧期间,将从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防止冲突延宕升级、建设地区持久和平等方面和三国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寻求中欧在冲突解决和安全治理领域的更大交集,并在尊重各方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简军波: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初,中国政府表达了客观、公正立场。随着危机旷日持久,中国积极参与乌克兰人道主义危机的解决,发表解决乌克兰问题“政治立场文件”,派遣特使积极开展相关斡旋,欧洲逐渐认识到中国在解决乌克兰危机方面具有潜在积极作用。

但另一方面,欧洲与我国对待俄乌冲突的整体政策分歧较大,对于中俄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充满高度质疑,并将中欧关系发展与我国对俄政策及处理乌克兰危机的态度相联系。另外,欧方对通过我国影响俄罗斯领导人以改变俄对乌立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此访期间,我国可能会与法方一道,为进一步共同致力于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发表相关共同立场及提出相关举措,包括联合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关于停火与促进和平解决的共同呼吁。

考虑到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相对较为同情俄罗斯,均不支持北约和欧盟在乌克兰危机上积极援乌抗俄立场,我国与这两个国家可能单独或共同发表相关声明,呼吁通过政治与和平方式解决危机。

赵晨:随着冲突进入第三年,相比于冲突爆发时“捆绑”中俄关系,欧洲方面对华态度开始趋于冷静,认为中国的劝和促谈、保持中立的立场是切实可信的,但同时欧方又对中国能够劝说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对于法国而言,地缘政治威胁仍是首要问题,此次中法领导人预计将就俄乌冲突的相关解决方案进行密切沟通。

中欧经贸领域形成“高位竞争”态势,需管控分歧

崔洪建:长期以来,密切的贸易投资往来形成的强大经济共生关系成为中欧关系的重要基础和“压舱石”。但近年来欧洲出现的内部发展不均衡和外部环境不稳定状况,导致其对经贸合作的心态、政策和行为发生变化。出于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对欧洲形成竞争力优势的担忧,欧洲一些国家和欧盟机构开始采取更多保护主义的单边手段对中欧经贸合作施压设限,当前欧盟在新能源和医疗卫生领域针对中国商品的所谓调查就是具体体现。同时,欧洲也试图利用中美之间的矛盾,制造所谓“市场扭曲”和“产能过剩”的舆论,对中国进行联手施压要价。

对中欧之间的经贸摩擦应当树立客观理性的认知: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密切合作,中欧在贸易、投资、产业和科技领域已经形成了深度的相互依存态势,在部分领域出现竞争和摩擦在所难免,与中欧经贸合作的巨大规模和韧性相比,少数领域的竞争和摩擦对中欧合作的基本面形成的冲击有限。另一方面,中欧经贸摩擦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上升的客观反映,双方有必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更新合作思路、探索更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习主席访欧将有助于中欧双方就务实推进合作、有效管控分歧、达成新的共识。一是在深化传统合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国际分工,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强强联合式的合作。例如在新型制造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中方拥有先进技术和全产业链的领域,可以探索新的技术、资金、市场和劳动力组合模式。

二是结合双方未来发展目标,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当前中欧都将绿色、数字、生物科技和公共卫生等作为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应当在这些新兴领域尽快形成双方既各尽其用又有利可图的合作方式。

三是中欧应当发挥各自特长并取长补短,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贸易、投资、产业和科技的国际分工和良性循环。

简军波:从长期和战略层面看,中欧间经贸摩擦或竞争程度会日益激烈,原因在于双边在经贸领域已形成“高位竞争”态势。在此背景下,欧盟会基于保护主义原则,运用已有多项政策工具,诸如“外国补贴条例”(FSR)、“国际采购工具法案”(IPI)等,对我国产业和产品实施歧视性和保护主义措施,以阻止我国特定商品进入欧洲市场。这一做法将成为欧盟对华经贸长期趋势,也符合其对华“去风险”宏观政策目标,某种程度上,也符合其巩固跨大西洋关系和欧美共同应对中国的目标。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欧经贸领域合作与关系缓和还是存在大量空间。我国宜在交流中强调和提醒对方注意中欧均为开放经济体的事实;也可提议双方在竞争领域开展切实有效的司法、机制合作,以双边协调方式解决相关纠纷与矛盾。若欧盟执意采取对华保护主义措施,则我国也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反制,包括对欧特定产品的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等措施,以及在世贸组织提诉。

丁纯:中欧经贸关系当前呈现出两重性,一方面,欧盟及其成员国愈发意识到对华“脱钩”行不通,欧洲企业界,特别是大企业希望维持对华贸易与投资的呼声不断。另一方面,无论是突出对华“去风险”还是强调“对等”,针对我输欧新能源车、风力涡轮机、医疗器械,甚或中车参加在欧的竞标,均遭到欧方的无端指责与反补贴调查。

中国在新能源车及汽车电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对欧比较优势,是中国汽车业换道超车,技术和产业创新的结果。相较于我国和世界的需求,目前我国新能源车的生产和销售并不存在产能过剩和对欧倾销。欧方反应激烈的真正原因是担心其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业在中企竞争下的未来前景,尤其是就业问题。

中欧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出现贸易摩擦与产业激烈竞争很正常,关键是双方要实事求是,承认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尊重对方关切,找到彼此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贸易战等双输局面。

赵晨:中欧经贸领域的摩擦主要有两方面成因。经济方面,欧洲向绿色、数字经济转型过程整体速度偏慢,在风机部件、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落后于中方,因此欧方祭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政治上,受到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欧方的焦虑心理从政治蔓延到经济领域。

在应对措施上,一方面中方应毫不示弱,因为法国等欧洲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安装充电桩等进行补贴,故没有理由再以此为由对中国的新能源车进行调查。也可考虑在WTO等多边机构起诉欧方。另一方面,习主席此访也是希望与法国、欧盟方面磋商可行的预警或是解决方案,通过谈判手段在发生贸易战之前化解双方的贸易争端。

不同于法国对华经贸的看法,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当前仍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再加上较为友好的对华政策,匈、塞非常欢迎中国的投资,并将其视为多元化投资中的重要来源。

跨大西洋的两场选举牵动中欧关系走向

崔洪建:一定意义上来说,今年的欧洲政治将被两场选举所定义,欧洲可能出现的政治变化也会对中欧关系产生影响。欧洲议会选举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欧洲政治风向是进一步右倾化、保守化,还是给主流政治留下喘息、改革和调整的更大空间。前者可能导致欧方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排外倾向加剧,会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领域给中欧关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11月的美国大选结果不仅可能改变拜登政府时期的美欧关系,在俄乌冲突、安全依赖以及能源依赖等方面加剧欧洲的被动性和无力感,还有可能和欧洲内部民粹和极右翼势力上升形成同频共振,挑战欧洲主流政治的价值观和政策底线。当前欧洲舆论已经倾向于将美国共和党内的反建制派定义为“孤立主义”,如果后者上台执政,无疑将加深欧洲对美国“盟友”的疑虑,转而寻求更可靠的伙伴关系。

从稳定双边关系的角度出发,中欧应当在政治变化发生前进一步提升战略和政治互信,并且通过机制化、法治化的方式将共识稳固下来。同时,通过务实合作呈现出更多顺应民意、惠及民生的成果,让稳固和发展中欧关系成为超越欧方党派利益的社会共识。

简军波:6月欧洲议会选举将可能改变议会党团构成,极右翼成员会增多,这会改变欧洲议会的意识形态力量分配。此外,欧盟委员会和理事会也会在年内随之进行改选。鉴于这些机构在对华政策上的重要地位,今年欧盟不同机构的改选将会对欧盟对华政策产生影响。欧洲议会作为欧盟内民主直选机构,我国应从底线思维出发,做好一个更加对华不友好的欧洲议会产生的可能性。

由于欧美关系会对欧盟对华政策产生深刻影响,密切关注美国对欧政策,应成为我国应对欧洲的重要观察视角。如果美国新当选总统采取对欧不利政策,欧盟可能会寻求和中国更多合作以对冲(hedging)美国对欧洲的不利影响。不过,在美国对欧压力达到欧洲无法承受情况下,欧洲会追随美国采取与之类似的对华政策。这意味着,欧盟在相对宽松的跨大西洋关系或美国对欧政策严重不利情况下,会继续维持对华相对友好。

丁纯:在欧洲经济陷入停滞,俄乌冲突持续、特朗普或将“卷土重来”的这种内外交困情况下,欧洲一些极右翼民粹政党在此次议会选举中影响力或会增大,但还不至于颠覆现有建制党派占据主导的整体格局。不过,这依然会对欧盟委员会和理事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需看到目前欧洲对中国的看法在趋于理性。建立在相关判断之上,中方应在欧盟、成员国、区域合作层面做好相应工作,稳定住当前中欧关系回暖企稳的局面,并以此为基础开创欧盟机构的换届工作后中欧关系新阶段。

年底的美国大选以及特朗普“回归”的可能性,让欧洲人有所顾忌,这也是欧方希望与中国至少维持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美国大选对中欧之间的合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而中方也应借助此次大选的契机积极做好欧方工作。

赵晨:欧洲议会选举以及之后改选产生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主席或成员,这意味着新一届欧盟领导班子可能会影响对华政策走向。就目前民调来看,欧洲议会选举中的极右力量在上升,但这不会冲击到“中左+中右”传统建制派占主流的整体格局,这或会使欧洲的决策变得更复杂,但对于中欧关系不会产生太大的决定性冲击。

再看美国大选,一旦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可能调整对欧政策,欧美关系或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可能会发生“180度转弯”,这对欧洲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但反而可能成为中欧关系获得发展的好消息。同时,从今年年初开始,欧洲方面也已经开始在做“B计划”,更强调欧盟战略自主,在安全上不再过度依赖美国。

提升中欧战略互信,需改善人文交流“赤字”

崔洪建:面对百年变局和“时代转折”,中欧关系正进入一个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之外提升战略互信的新阶段。中欧战略互信将基于双方以下共识:一、中欧均将逆全球化与保护主义、地缘政治挑战与动荡冲突、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等视作共同挑战而非彼此矛盾,都将对方视为应对变局和共同挑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而非对手;二、双方均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看待彼此发展,并将对方视为推进普惠包容的全球化和平等有序的多极化的建设性力量,在重大问题上加强战略沟通和政策对接;三、在经贸摩擦和地缘冲突问题上,双方都应坚持通过对话、磋商和谈判方式和平解决矛盾和分歧,并将其作为处理双边关系的准则在国际社会进行推广;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维护发展与安全目标之间的合理平衡,不断促进中欧合作的积极性、克服双方分歧的消极面,为不同文化和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合作共处提供可持续的典范。

在这之中,持续不间断的人文对话交流将始终是稳固中欧关系的底层构造和长期工程,应当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成为不断增强中欧关系稳定性和韧性的防波堤。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导致中欧直接交流受限、地缘冲突影响双方相互认知的背景下,欧洲涉华舆论的消极面上升、对华认知的障碍增多,影响了欧洲对华政策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中欧亟待加强人文交流和各领域对话,改善双边关系的舆论环境、重塑相互认知的民意基础,帮助中欧关系重回相互尊重、客观理性和务实合作的正轨。

自今年3月重启线下对话机制以来,中欧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密集展开,并将在此次访欧期间通过“中法文化交流年”以及中塞、中匈等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得以体现和提升。我们立志建设“中国欧洲研究智库网络”也是以促进中欧人文交流对话为己任,希望集合国内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打造出对欧研究和交流的优质品牌并与欧方智库进行广泛深入对话,推动双方知识界、研究界的相向而行和良性互动。

简军波:从战略上看,欧洲应成为中国高度重视的交往对象,且是独立交往对象,这意味着我国应将中欧关系看作独立的双边关系,而不应将其与中美关系或中俄关系高度挂钩,更不能将中欧关系视作我国应对中美关系的工具。

从政治上看,中欧双方应切实关注和回应对方关切,争取相关矛盾在中欧人权对话框架内讨论和基本解决。在经贸领域,应就“去风险”问题展开双边协调,尽量减少对各自市场的冲击,在必要时和欧方共同推出双边经贸关系“正面清单”。

在国家层面推进中欧合作,积极加强与德国、法国、部分巴尔干国家和南欧国家关系。此外,还应寻求加强在第三方和国际多边场合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丁纯:中欧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应妥善处理双方在经贸上的矛盾分歧。同时,对于双方共同关切的议题,像是IMF改革、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人工智能等都亟需双边合作,也比较容易取得战略互信。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方面,欧洲也愈发认识到中国在俄乌冲突、新一轮巴以冲突中能发挥更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能够增进双边战略互信。

需注意的是,新冠疫情的阻隔,以及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得中欧人文交流存在较大“赤字”,欧洲对华的误解较多,而这也会影响到双边外交、经贸关系的氛围和基础。相关民调数据显示,部分欧洲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同程度较低。尽管机制层面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已于3月29日恢复,但它只能起到协调、指导作用,决定权主要还是在成员国手中。

因此,中方需注重双方民众之间更具体的互动与接触,在交流中寻同存异,减少隔阂。近期,中方对部分欧洲国家推出的免签政策也是希望能够促进人文交流,中方领导人此访也将起到整体带动作用。

赵晨:对于提升战略互信最重要的是,随着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以及欧洲战略自主能力的提升,欧方需要更加适应新的多极化世界的现实,用客观理性的视角来看待俄乌冲突以及世界整体格局。同时,也需要平衡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注重欧洲的经济发展,以摆脱目前高通胀和低投资的状态。若如此,欧方会意识到中方是其经济发展以及向绿色、数字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

在中欧关系中,人文交流是除了经贸和政治之外的第三大支柱,疫情后重启人文交流,对于恢复中欧关系有重要意义。

以中欧智库交流为例,从去年开始,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就和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法国国际和战略关系研究所(IRIS)、法国蒙田研究所等恢复了定期交流机制。疫情之后,双方的这种面对面交流有助于澄清误解。比如,我们曾在访法期间介绍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中的12点建议;去年底,我们也就中方对部分欧洲国家的单方面免签政策进行宣讲,受到欧洲方面的欢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常用工具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纪检监督举报| 账款拖欠事项信访投诉
小玩具开启高H版权所有